奶奶和外婆听了满脸笑,忙谦逊了一番,端出茶来,四个人坐在太阳下喝茶聊天。张书记坐了片刻,依旧起身,围着房前屋后一通转悠,姑姑陪着他仔细讲解,看了小木屋、鸡舍,又看粪池、肥料发酵池和面包窑。最后,张书记又围着那个木头台看了半天,饶有兴致地说:“这木头台子建得是地方,夏天趁凉方便得很!我们村那么多树,我看也可以搞一个。”
两人正说着,佳慧提着满满一篮子萝卜从田里回来了,姑姑忙小跑过去帮忙,和她一起抬到溪边。张书记也来帮忙,三个人在溪水里边洗刷萝卜边聊天。萝卜洗净后提到晒谷坪,姑姑又舀了自来水冲洗一遍,才放到一边给奶奶和外婆切。
那边张书记和佳慧早就聊开了,也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原来今年镇上开会,传达上级指示,要求各村里要好好整治旱厕,建设美丽乡村,还拨付了专款。张书记另外又寻了门路,申请了一个整理土地的项目,加起来大约一二百万块钱,准备把石桥南村的建设好好搞一搞。
按他本来的计划,第一是要修桥。进村的那座老石桥年深月久,且又狭窄,不能走汽车,要重新修整一番;第二是要修通入户的水泥路;第三是整治旱厕、改善村容村貌。但是钱的数目有限,做了这件就顾不了那件。况且旱厕是上边要求一定要改的,到底怎么个改法,村里也还没有一定的章程。
因此前几天村里开了一次会。除了村委的人,还请了些乡贤,比如村里的能人巧匠、退休老教师等,其中就包括姑爹。既然事情涉及到自家,会上大家当然畅所欲言,轮到姑爹发言,他便很是自豪地说起了佳慧房子的三格污水粪池。
“我们外甥前年修房子,专门请了人来修粪池。几个格子各有各的用处,上面板子一盖,又不生蛆虫,又不长苍蝇,干干净净的。房前建了堆肥池,也盖着板子。我们外甥媳妇人勤快,特别喜欢种花种草,处处收拾干净了,再种上些花草,春天往她们屋旁边一走,香喷喷的,各种花开得五颜六色,漂亮得不像是乡下地方……”
开会的人当中,也有去过漫水桥边的,便出来佐证姑爹所言非虚,还建议张书记把冯小河和佳慧两口子请过来,有位余三叔大声道:“人家两口子都是读过书的,见识比咱们强!况且他们也都是热心人,张书记你亲自过去请别人跑两趟,未必还蚀了你的面子不成!”
张书记听了,心里也好奇得紧,趁着姑姑今天有空,便央了她一同前来。参观过漫水桥边的房子后,他便觉得,果然还是城里回来的年轻人们想法多,那个石头墙、竹篱笆费不了什么钱,就是花功夫,但是建在乡下倒是十分好看。还有木台子、化粪池、堆肥池等,村里都可以好好借鉴。
他便把请佳慧过去参谋村庄建设的事情说了,原以为她会推辞两句,没想到佳慧一口应承了下来,说:“这是大好事,当然要有多大力使多大力。我也不懂村庄规划,只是以前去过的地方不少,可以提些建议供您参考。另外我外地也有些懂行的朋友,我到时也问问他们的想法。”
张书记便觉得,今天这趟来得太及时了。临走时他说:“大侄女儿,那就麻烦你就多动动脑筋。要把咱们村建得跟你家一样好才行啊!”
第90章
接下来的几天, 佳慧菜也不种了,公主号都断更了两天。每天送完孩子, 就去石桥南村转悠。除了她,张书记还请了一位顾问,是位年近七十的退休老教师,姓李,现在就和老伴住在村里,是石桥南村老一辈中公认最有才华的人。
李老师带着佳慧四处看了好几天,把村庄的每个角落都跑到了,还给她讲了很多关于村庄的典故。比如那座三孔石拱桥是清代咸丰年间本地一位李姓财主集资所建,以前就叫李家桥。桥头早先有块石碑, 记载了为修桥募捐的事情。如今那石碑也不知被谁抬去垫了猪圈。
桥南村原本叫李家庄,姓李的人家很多,村后面还有座破烂溜丢的祠堂, 也是李家祖先修建的, 破“四旧”时里面的牌位和神像都被砸了,改成了民兵办公室, 后来又成了村委办公室。如今村委早搬了地方,那几间房就空在那里,年深月久, 已经是快塌了。
村里还有七八棵古槐,每棵都有两人合抱那么粗, 据李老师说,这里头也有一个传说。不知是前朝哪一代的时候,石桥南村这一带遭遇饥荒, 村民们都外出逃荒去了,只有一位李姓村民, 因老母卧床不起而被迫留守在此。母子二人饥饿难耐,夜里得仙人指点,说后山上有株槐树,可前往彼处采摘槐花来吃。儿子便依照指点上了山,果真找到那棵槐树。母子俩靠吃槐花度过了饥年。后来李家发达了,为了不忘仙人恩情,这才在村里遍植槐树。
佳慧听得津津有味。这类传说,几乎年代久远些的村庄里都有。不过本地人对槐树的感情不同于其他树种,毕竟饥荒年月,槐花就是珍贵的粮食。而且这么粗大的槐树散布村庄中,非常值得好好做一做文章,打造好了,就是别处难得的景致。
一老一小背着手到处乱转,姑姑和燕子姐等人见了,都纷纷地笑:“考察团来了!佳慧,快好好考察,把我们村也修得跟你家一样好看!”
几天看下来,佳慧一路拍了许多照片,还手绘了一副村庄的地图,何处是房屋、何处是河流、何处是树林、何处有老槐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然后她拿着地图,和李老师商讨着,先画出了村庄的下水道。
村里原本也有污水沟。各家各户的房屋周围留有边沟,下了大雨,边沟的水依地形流下来,汇聚到一处,便从高到低形成了几道污水沟。只是沟底满是落叶淤泥,早就堵塞不通。但李老师看过之后,认为那污水沟的位置非常适合村庄的地形,可以善加利用。佳慧对此也深表赞同,整座村庄的下水道便是在那几条污水沟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和完善后形成的。
关于村庄的建设,李老师还提出了在村里修建农耕文化园的想法。他觉得,现在别说城里的孩子,很多农村长大的孩子都对农耕文化十分陌生,大部分器具都没听说过,更别说见过、使用过了。况且在村里放置些老物件,也可增加些农家趣味。这想法又和佳慧不谋而合,两人越发谈得投机。
一连好几天。佳慧来了石桥南村,连姑姑家都不去了,径直到李老师家,连中饭都在李家吃。李师母每天做饭做菜,偶尔看到那两人产生争执,还要负责劝解,“小罗,你别跟他一般见识!死老头子倔了一辈子!谁左犟得过他!”
两人几易其稿,前后忙了足半个月,佳慧才熬夜做出了一个汇报ppt。第二天她挟着电脑,先给李老师试讲了一遍。李老师听完激动不已,极为满意,立刻就给张书记打了电话,说村庄的改造方案他们已经研究成熟了。
张书记也很兴奋,连忙召开了村庄改造筹备会,让佳慧和李老师到大会上讲。考虑到村里没有投影,佳慧特意把家里给孩子们看动画片的投影仪带过去,就投在村委会议室的白墙上,给大家把设想讲了一遍。
她的ppt分为好几个部分。第一部 分是关于旱厕和污水改造的。这方面她提出一个设想,把每家每户的猪圈集中起来养殖,鸡也不能散养了,要圈在自家后院养。这个想法一提出来,下面的村民代表就开始议论纷纷。
“这只怕不行!鸡圈起来养,无非是在院后插个篱笆。那猪要是也集中起来养,每天喂猪都得多花多少功夫!”余四叔说。
“就是!喂在自家屋后头,提猪草过去就几步路。倘若喂在公家的猪圈里,每天往返就累人得很,谁耐得烦?”李三孃说。
一个村民道:“多费些力倒还好说,一头猪要是得了瘟症,全村的猪只怕都跑不脱!”
“瞧你说的!喂在自家屋后头,瘟症就不传染了?别说一个村的猪,就是邻村的猪得了瘟症,照样传染过来!”村里的刘会计说。
……
李老师再三再四地请大家安静,会议室里这才又重新静下来,大家继续听佳慧往下讲。
佳慧简要地介绍了三格化粪池的制作方法和过滤原理。各家各户的旱厕改造之后,污水经过三格过滤池,过滤后流入公共下水道。公共部分的下水道沿村庄地形而建,两侧硬化后修成明渠,里面种植水葫芦和其他水生植物,建成阶梯状,一级一级地自北向南流,到了河边那个大水塘,渠尾便做成三级花瓣形状的过滤池,里面也种满各种水生绿植。
经过多重过滤,污水便也清亮了起来,流进水塘里,可种些芦苇荷花,再养几尾锦鲤,便成了村庄一景。
这一次大家都看得极认真,边看边点头小声议论,张书记见了也频频点头。
第二部分是农耕文化展示区。倒也没有专门划分一块地方来做展示,只在村民房前屋后或路边圈画出若干地方。届时把那些过去用过的、现在闲置的老家什都摆出来展览,旁边写上说明。为让村民了解农耕文化是什么东西,佳慧还在网上找了些磨盘、犁耙等东西p了上去。
大家一看便明白,顿时纷纷讨论起来。这一个说:“我家就有磨盘,十年前还拿它推过汤圆浆。到时拿出来摆给娃儿们看!”
那一个道:“那我就把我家老风车摆出来,那还是我爷爷做的,老一辈的手艺没话说!”
还有的道:“菱角盆行不行?以前为了到山那边湖里摘菱角,家里专门箍了菱角盆。现在放在家里落灰!”
更有人道:“光摆犁和耙怕是不行吧?街上的娃娃们哪里看得明白!前面得用模型做头牛拉着才好看!”
会议室里乱纷纷的,李老师又再三再四地请大家安静,村民们这才又静下来,听佳慧讲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基础建设,包括村里的桥梁、道路、路灯等等,进村的那座石拱桥在规划中被保留了下来,因为这是村庄的重要标志。但村民的出行也很重要,因此在离老桥十几米远的地方,临近村部那里再修一座水泥桥梁。过了桥便是停车场。旁边还要修篮球场。
村里的道路、各家各户的围墙和菜园要如何修建都有说明。一句话,风格要统一。比如围墙要统一用石头垒,修成半人高即可。墙上每隔两三米放一个盆,里面种上太阳花。菜园边用竹竿做成交叉的竹篱,外面种些爬藤花卉。
余四叔看了点头说:“这个墙和竹篱笆好看。佳慧家就是这么修的!旁边种点花,跟小花园一样。”
又有人问张书记:“书记,这桥今年能修成么?停车场和篮球场什么时候建?别的不说,有了篮球场,我家小崽有个地方消遣,也不会老拿着手机看了。”
张书记便呵呵笑,说:“今年不修,明年肯定要修!不要急,规划好了,咱们一步步来!”
李老师又自豪地请大家安静。佳慧于是接着讲了第四部 分。第四部分是村庄的造景和绿化。佳慧结合上一世看过的网红打卡景点,设置出了秋千区、纳凉区、散步区等。某处该种凌霄花,因为这种花耐活且花色艳丽,久开不衰;某条路旁要种紫薇花,因为紫薇花又称百日红,花期最为长久;某条渠边可种绣球花,因为绣球花经不得晒,也不能太阴,这渠边日光只照下半天,光线刚好;某处要搭架子,种上藤本玫瑰和风车茉莉,还要用藤本花卉布置出爱心造型,方便游人拍照等等。
到了手机时代,外出游玩怎么可能不拍照不打卡?因此村里一定要因地设景,布置几个适合拍照的景点。为了强调这一点,她还在村庄的进门处ps了一块石头,上书“石桥南”三个大字,又在村庄一角的照片上ps了一个玫瑰花组成的爱心图案,表示这里以后要用藤本玫瑰做出爱心造型。尽管p得很粗糙,大家看了依然心驰神往。
“要是我们村建成这样,请我去城里住我都不去!”余四叔大声道。
“真建成这样,怕不是城里人都要过来玩!”李三孃也笑呵呵地道。
第五部分是未来规划,包括在离猪圈隔离带不远处修建公共厕所、把祠堂重修成乡村、在村里举办槐花宴、在村部前修建篮球场等等。等佳慧讲完了,会场上反而安静了,大家陶醉地坐在下面,久久盯着屏幕上的村庄俯瞰图。
好一会儿,余四叔才说:“本来我觉得,在那个地方建公共厕所没多大必要。家家户户都有厕所,何必再修一个?不过听佳慧这么一讲,还真得修!咱们村真要是修成这样了,我就不信没人过来玩!”
“那肯定!就不说外人来玩,咱们自己住着也舒心。”李三孃笑呵呵地说。
“这回我去外地参观,那江省的好些农村,修得好了,一年四季都有城里人过去玩。”张书记也说:“你们想想,别人到咱们家门口来了,总要吃饭,看到土特产还想买点,人多了,每天坐在家里都可以挣钱。那日子怎么不好过?”
李三孃便说:“这么一看,猪还真得集中养。不然夏天一到滂臭,怎么好意思叫人家在村里参观?又怎么好叫别人到你家里吃饭?”
便有人开玩笑:“把鼻孔堵着吃!”
大家呵呵大笑起来,张书记感叹说:“辛苦佳慧和李老师了。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好太多了!看得我很有信心。来,一起给他们鼓掌!”
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李老师兴奋得脸都红了,取下老花眼镜谦逊道:“都是小罗做的。到底年轻啊,读的书多,又在大城市里呆过,想法和见识比我们这些老古板强多了!”
佳慧忙也说:“李老师提了很多非常好的想法,他才是这个方案的灵魂人物!”
张书记哈哈大笑,“你两个不要推来推去了,都是我石桥南村的大功臣!等将来村里搞槐花宴,你们都要当之无愧坐首席的!”
第91章
在给村民代表们讲解了村庄的改造规划后, 佳慧根据张书记等人的建议,对ppt内容进行了部分修改, 准备过几天拿到村民大会上去讲。虽然已经见过了很多大场面,但想到要在那么多村民面前进行演示,佳慧还是有点紧张。她反复打磨内容,还把ppt发给了远在海市的叶子君,请她把关修改。
叶子君看了佳慧拍摄的村庄照片,对三拱桥和古老的槐树表示了强烈兴趣。但作为一个专业学美术的,她认为佳慧的部分p图简直是锦上添屎,抨击之后亲自作了修改。发过来后,佳慧看了大为满意, 表示石桥南村改造完后,槐花宴的首席必须加上叶子君。
在佳慧为石桥南村的村庄建设而加班熬夜改ppt的同时,冯小河也在卧室外的书房里加班熬夜做ppt。
佳慧提前收工, 上厕所时从旁经过, 看了一眼他的电脑屏幕,原来是香菇种植的培训教学。她不由问冯小河:“怎么?你这是要在上湾村办培训班?”
“对!”冯小河眼盯着电脑, 噼里啪啦地打字,说:“想来学吗?都好说但是要先给钱!”
佳慧便凑在旁边细看了两眼,说:“要钱没有, 要命一条!”
“没钱也行,”冯小河扭过脸朝她笑:“抵罗总的产品推广费怎么样?”
“冯总您真是不吃亏啊!”佳慧看了会儿, 说:“你想给村民办培训班是好事,想靠这个收费只怕很难。”
“本来就是免费技术培训。”冯小河说:“而且厂里还负责技术跟踪指导。家里没大棚的,还可以来基地, 免费使用我们的大棚。如果自己没渠道卖香菇,我们还能收购。”
佳慧不由挑起眉, 诧异道:“那你还怎么挣钱?不知道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啊?”
冯小河不屑道:“你这观念早过时了,现在是‘有财大家一起发,有钱大家一起赚’的世道啦。”
粗粗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佳慧稍微细想了想,就明白了,不由伸出大拇指,说:“高!”
冯小河得意洋洋地问:“佩服吗?”
“佩服!”佳慧真心实意地道。
她也知道,香菇厂购入自动化设备之后,从粉料、搅拌、装袋,到杀菌和点种,这些环节中的绝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用机器来完成,不需要多少人力。如此一来,产品有了保障,还大大节省了成本。但是,菌种培育成活后的管理和香菇的采摘,却需要大量人力,而且并无机器可以替代。
给村民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一来香菇厂本身就有这样的需求,毕竟即使是工作最为简单的采摘工,也需要了解什么样的香菇可以摘,什么样的香菇要留。到时来厂里干活儿的多半是附近村民,提前进行培训,才不会临时抓瞎;二来,上湾村本来有种香菇的传统,但是土法装袋杀菌太麻烦了,消毒还不彻底。通过技术培训,他们也能了解自动流水线生产出的菇棒品质好在哪里,就一定会有人选择直接从香菇厂购买菇棒,在家进行培育和采摘。香菇厂除了自己雇人种香菇,还可以赚卖菇棒的钱。哪怕一根菇棒只赚一块钱,数量多了也是笔生意。
所以说此时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农户种香菇的积极性。村民们不是没技术吗?厂里教;没棚子怎么办?厂里有简易大棚免费用;种出来的香菇怕不好卖?厂里出价回收。菇厂能从中赚点差价,村民也能赚钱,这就是双赢。
“这可不是我想出来的。”面对佳慧的夸奖,冯小河倒也没有一味骄傲,解释说:“人家东省的菇厂早就有一整套的流程。我们直接拿来利用,少走多少弯路!”
第二天,两人都各自提着电脑包,分头出去讲课。冯小河到上湾村,佳慧则去了石桥南村。可容纳一百多人的大会议室里坐得黑压压的,大家都在七嘴八舌讲话。张书记请佳慧、李老师和他一起坐到主席台上,开始讲话前,他吹了吹麦克风,会场上便安静下来。
张书记这才把改造工作作了介绍,又说:“前段时间大家也看到了,我们村的李克文老师和从海市回来创业的罗佳慧两位同志非常辛苦,两人跑了半个月,才拿出了这个改建方案,请大家接下来好好听!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小罗给大家讲一讲!”
佳慧便打开ppt,投在白墙上,刚说了个开头,提到要集中建猪圈时,下面就嗡地一声炸了锅。村民们都纷纷议论起来。张书记赶紧亮出他的大嗓门:“安静,都听讲!听完老师的,再听你们说!有你们说话的时候!后面那几个听到没有!我看谁还在讲!”
经过他这番整治,会场上才安静下来。佳慧接着往下讲,整个过程中被打断了好几次。她不由心生感叹,农村工作是真不好做啊。
看得出来,石桥南村所有的人都对改建工作充满期待。但大到重修猪圈,小到修垃圾池,都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有嫌修得太远的,说自己扔垃圾不方便。有人却嫌修得离自家近了,到时垃圾放在那儿太臭。新桥改了地方,也有几个人质疑,她们的家在老桥这边,原来过桥就到了家,建了新桥后,自己离停车场倒远了,便也乱纷纷地问为什么不把老桥改成新桥等等。
面对村民的质疑,佳慧也作出了解释,但是会场太大,有时还需要靠张书记来弹压。他嗓门大,对着麦克风吼几句,那些议论的人便不再作声了。
一场讲解下来,佳慧嗓子都哑了,散会之后,姑姑上台瞪张书记,说:“给你写了这个规划就不简单了,还要负责给你讲!看把我们家孩子累得啥样儿了?下回您自家上去讲!”
“没事没事!”佳慧边喝水边笑,说:“就是下面意见太多,不晓得听谁的。”
李老师说:“在农村搞工作,首先一条,嗓门要大。你要是多讲两场,你也能练出来。”
佳慧在石桥南村吃了顿午饭,嗓子竟然真的沙哑了。于是第二场张书记便亲自上场了。佳慧帮他操作ppt和投影。她惊奇地发现,张书记虽然外表像个大老粗,但是记性很好。他就听佳慧讲了两场,就能对应着图片把整个改造内容介绍得差不多。中途还有余力整顿会场秩序,和持不同意见的村民展开舌战,让佳慧大感佩服。
动员会开完之后,村里就开始改造了。现在地里的活儿不多,搞基础建设正是时候。一车车砖和砂石水泥拖过来,堆在空场地里。村里一家出一个劳动力,组织去挖沟。又把会泥瓦活的村民组织起来,给各家各户在屋后砌三格化粪池。
佳慧有时间时,便过去看两眼。但进入三月后,她就顾不上那边了,网店的花肥生意渐渐好起来了,每天都有人咨询问价。地里也要开始育苗,还要写公主号,每天也忙得不可开交。
这天她正在地里摘新长的草莓,忽然电话响了,是个陌生号码打来的。佳慧一接起来,耳边便充斥着婴儿声嘶力竭的哭声。她怔了怔,忙说:“双玉,是你吗?孩子怎么了?”
卢双玉在孩子的哭声中喊了声“姐”,就顿住了。再开口时,声音明显带上了哽咽,“姐,孩子总是哭,我都要疯了。”
佳慧吓了一跳,想到上辈子双玉还曾因抑郁寻过死,忙说:“怎么了?那你让月嫂看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