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生小说 > 重生之山村人家 > 重生之山村人家 第9节

重生之山村人家 重生之山村人家 第9节

书名:重生之山村人家 作者:万山横 字数:7491

佳慧决定用魔法打败魔法。她打断她的唠叨,“妈,我听婆婆说,你平时也烧香拜佛的,不晓得佛门有“造口业”的说法?越是说自己命苦的人,往往就会越苦命。越是说自己运气好的人,越是做什么都顺利。这都是有道理的,现代人叫作‘吸引力法则’。还有,叹气也是会损气运哦……”
她妈听了这一番胡说八道,果然住了口,轻声嘀咕:“哼,我可从来没听到过这种鬼话……”
“还有,要想你女儿听话,也不能再骂她了,你越骂她越不听话。”佳慧继续道:“多学着夸人,说点好听的话、别人爱听的话,这也是积功德,佛教里叫作‘积口德’的,比你烧香管用多了。你不信回去上网查一下……”
外婆在旁听了,也点头说:“是这个理!涵涵现在上高中,本来就累,你有话跟她好好讲,别动不动朝孩子发火……”
佳慧妈嘴上嘀咕“她累个屁”,神情还是有所动摇。佳慧低头一笑,哼!让你嘴贱,还治不了你了?
第13章 木槿墙
上辈子,外婆住的这个四合院,在她去世后很快被卖了。卖的时候佳慧毫不知情,没人跟她说。直到两年后,这一块因为修高速拆迁,要给外公外婆迁坟,佳慧才从母亲口中了解到,她跟舅妈早就大吵过几次了,因为老宅卖的那八万块钱。
这钱该给谁呢?在舅妈眼里,当然是留给老罗家唯一的孙子娶媳妇啊。嫁出去的女儿还想来分一杯羹,上哪儿都没这个理。更何况,这女儿当年连自己老子的医药费都不愿意出哪!
母亲一提起这事,气得喉咙都粗了,“她陈萍要贪这笔钱,我也不是不能给她。但她凭什么说我不出你外公的医药费?我没给吗?我是出钱比罗玉强少,可我在医院照顾了那么多天,请个护工得多少钱……”
那段时间佳慧自己都焦头烂额,实在没耐性听完母亲的牢骚,对这笔卖房款最后归了谁也不甚了然。不过,迁坟前听说舅妈头一次生出了和母亲重归于好的想法,——老房子的拆迁款高达几十万,怎么能光便宜了买主那一家!不去闹几场实在太亏了。而要想闹事,当然是要摒弃前嫌团结所有人,越人多势众才越好成事的。
这些往事佳慧本来都淡忘了,但是当她站在老房子的小院里,看外婆里里外外忙碌时,忽然就又变得很清晰了。想到这承载着少年时光的院落终归难逃拆除的命运,这里的一砖一瓦就变得让人特别不舍起来。
而外婆对老宅的依恋要超出她千百倍。老太太肯定也预料到,以后她很少有机会回来了,因此她东摸摸西看看,屋里的东西一件也舍不下。七八天后,佳慧才带着她踏上归途,当然最后也只带走了一些衣物。后备厢容量有限,佳慧还从菜地旁挖了两大棵木槿,这一来,能带的东西就更少了。
回去的车程花了五个多小时,因为外婆晕车。上辈子老人很少出门,因此佳慧这是第一次知道,外婆晕车晕得这么厉害。中途停了车,去药店买来晕车药晕车贴也不管用。老人把早上吃的一点东西都吐干净了,在车后座上倚靠着行李睡得奄奄一息。
车终于到了石桥南村。冯小河接了电话,早就跟姑姑在桥头等着了。佳慧把外婆扶出来,让冯小河背着,她跟姑姑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到家后也是一番忙乱,饭菜早就准备好了,但外婆这种情况肯定是吃不下东西的,因此佳慧让冯小河直接把老人扶到床上,用热水擦了手和脸,让她安安静静地躺着休息。
“小太太怎么啦?”七宝看着大人神情凝重地忙前忙后,很是心惊。
“小太太晕车了,可怜哦,这一路受了大罪……”大太太跟她解释。七宝暗地里松了口气,刚才看到她妈和小太太的脸色,她还以为小太太要死了。
一家人围坐在饭桌上吃了顿迟来的午饭,放轻声音聊了聊佳慧回老家的事。饭后佳慧从灶下装了一大篮草木灰,要开车去漫水桥,——后备厢里那两棵木槿要尽快栽下去,顺便还要栽七宝的宝贝茉莉花。
“你还大老远带两棵木槿回来!”姑姑嗔怪道:“咱们这边还少了吗?谁家菜园子旁边没有两棵?”
木槿在农村都不能算花,多半是种在菜地旁,作为标志来区分各家的菜地。佳慧听了大为高兴,“哪里有?我怎么没看到?你带我去挖两棵,正好给院子夹一圈篱笆。”
姑姑一听,忙扛着锹出了门,“你先过去那边,我这就去给你挖几棵来。”
才过了十来天,漫水桥的房子又有新变化。路边的猪圈已经拆了,石头用来盖了围墙。按照佳慧的图纸,石头围墙只砌了半人高,车库建在北边角落,房子盖好了,还没装门。小院门则用厨房拆下来的瓦盖了遮檐,装上了不知从哪里寻来的两扇旧木门,——也没上漆,只刷了桐油。简直跟她想象的一样,有种中式小院落的古朴美感。
佳慧不由朝冯小河伸出大拇指,“可以!给你点个赞!”
“啥?啥是点赞?”冯小河第一次听到“点赞”这个说法,但既然是来自老婆的表扬,他当然也很得意。佳慧这才想起,现在朋友圈还没普及呢,要不然,她高低得拍个九宫格,给朋友们炫耀炫耀自己的院墙和小院门。
是了,虽然这年月没有朋友圈,但可以到论坛去炫耀啊……
进屋后,冯小河带孩子去栽茉莉,佳慧则去种木槿。从车库到厨房的几百米,她准备种一排木槿,就不用再砌院墙了。不仅省了钱,等木槿长两年,窜得比人都高,粉红色大花能从五月开到十月,比水泥砌的院墙不知好看到哪里去了。
她在车库旁挖了坑,洒点草木灰,把带回来的木槿栽下去。槿条上缀着许多花朵和花苞,佳慧辣手无情,都掐掉了。开花最消耗植物的元气,这么做也是保证木槿移栽后能够成活。然后她又从粗壮的木槿树上削下许多枝条,修修剪剪,把伤口沾上草木灰,顺着排水沟扦插到土里,还刻意插成了相互交叉的形状,这样成活后就能长成一排密不透风的篱笆墙,到时候别说人,连条狗都钻不过来。
其实早两个月扦插是最好的,春天万物生发,这么肥沃的土壤,插根筷子都能成活。但佳慧丝毫也不担心,能活多少活多少吧,反正日子还长,今年插不活的,下半年、明年再接着扦插呗,她付出努力,其它的交给时光,总有一天,这里能长成一排厚实的木槿花墙。
冯小河跟七宝栽好了茉莉花,也到地里来帮忙,三个人把木槿枝条插得差不多的时候,姑姑开着小三轮风风火火地到了。她在院墙外停了车,很豪气地朝里大喊:“出来搬树!”
“哇,挖这么多!”冯小河丢下锹,出去扛树。小七宝也跟在后面,走得高一脚低一脚的,还学她爸的口气,“哇!这么多!”
姑姑不止挖了槿条,还带来一棵桅子树。“河旁边野地里也不知啥时候栽的,前段时间插秧,我路过那里看到的,满树花开得香喷喷的,我就挖来了。”她喜滋滋地说。
“太好了!”佳慧看到那棵桅子树,喜笑颜开,丢下手里的木槿,先去挖坑栽桅子花。这是附近乡村很普遍的大叶桅子,每年只在端午前后开一次花,但是花朵大而雪白,那种浓郁的甜香,是跟粽子的味道一起烙在佳慧的记忆深处的。
她们把桅子花栽在了水渠的小桥边。栽完了花,姑姑皱眉打量光秃秃的水泥小桥,说:“这桥也没个栏杆,家里孩子还小,来来去去的不安全!”
栏杆当然要做的,栏杆旁还要种铁线莲、金银花、风车茉莉、藤本月季……,要做的事太多了,所以佳慧说:“不着急,慢慢来,先把家里收拾得能住人了,搬过来再一点点完善。”
姑姑对搬家当然是非常积极的。奶奶搬过来以后,离她就近了,她想念娘家妈了随时都能过来看一眼。但是,她对家里同时多了两位老人又有些忧心,叹着气说:“你们往后负担重哦,孩子还这么小,还要养两位老人……”
“现在都不能说我们在养老人,算是老人在帮我们。”佳慧趁机向姑姑科普她的养老观,“没事儿,就算以后老人干不动活了,又能给我们添多少麻烦?多两双筷子而已。真要得了大病,能治就治,尽量让老人家走的时候不遭罪就行。我是觉得,让她们晚年过得开开心心的,比什么都强。”
姑姑听了也点头,转而安慰佳慧,“你也别担心,还有我和你姑爹呢。你是孙媳妇,我们才是儿女。到时老人家万一有事了,也是我跟你姑爹排前头!”
“哪里就说到这一步了?”佳慧笑,“奶奶现在身体还硬朗着呢,我看再活二三十年一点问题也没有。”
她们扛着锹又去栽木槿条,那边七宝正和她爹展开了亲密合作,小姑娘蹲在装草木灰的篮子旁,把修剪好的木槿条一根根沾上草木灰。沾一根,就跑去献给她爹,顺便收获一波彩虹屁。
“我姑娘真能干!”
“对!就是这么弄的!”
“要不是我姑娘帮忙,这木槿我得栽到啥时候!”
……
佳慧和姑姑听了都直笑。笑完了,佳慧又有点惆怅。冯小河对孩子一直很有耐心,——至少比从前的自己有耐心。可惜他们上辈子总是过得焦头烂额,他的这一面根本没机会展现出来。
光是为了辅导孩子做功课,他们就吵过不少架。偶尔他下班早,看到佳慧朝书桌前的七宝怒吼,就忍不住要让她好好说话,别冲孩子发火。但轮到他去教孩子时,他其实也会生气。一道题三遍五遍地教,这都教不会,以后上了初中怎么办?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找不到工作怎么办?等他们死了她一个人怎么办……
孩子总是无法理解,为什么大人们会为了一道题歇斯底里。幼小的他们不明白,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你以为只是倒下来一张牌,却不知道在父母心里,由这一张牌的倒塌,已经焦急地预见了一大片的坍塌,这才是让他们崩溃的原因。
而现在,佳慧看到阳光下父慈女孝的这一幕场景,非常后悔没把相机带来,最后只好拿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同时她也再次提醒自己,以后决不再过度关注七宝的学习成绩。她爱咋的就咋的,喜欢挖掘机不好吗?种田或种蘑菇不好吗?让她成为阳光开朗的大人,才比什么都重要。
承认自己很平凡,这并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承认自己的孩子也很平凡。活了两辈子,佳慧终于觉得,平凡也没什么不好。就像这道木槿花墙,当父母的尽量提供适合它的水土,不要揠苗助长,也别幻想木槿长大了会变牡丹,剩下的成长就交给她自己吧。毕竟,木槿也会热烈地生长,也会灿烂地绽放。
第14章 樟木箱
外婆睡了一下午,傍晚才悠悠醒转。她还是没胃口,晚上只吃了几口热气腾腾的白粥。
她对自己给大家带来的麻烦非常过意不去。佳慧扶她重新躺下时,外婆颤微微地对旁边的奶奶说:“亲家太太,叫你看笑话了。年纪大了,出趟门都给孩子们添这么大麻烦!”
奶奶坐在床边,握着她的手宽慰道:“老亲家,看您说的这是什么话!给他们添什么麻烦了?又不是谁想晕车!这一趟过来,您真是遭大罪了!”
“是啊,我都不晓得自己晕车!”外婆叹气道:“以前坐摩托、坐三轮,也都还好。没想到一上那个小汽车就头疼!真是享不了福的命!”
“您这是坐汽车坐少了,”奶奶很有经验的样子,“我第一回 坐那车,还不是一样!一进去就心里不快活,差点吐了。后来多坐了几回,渐渐就好了。往后让佳慧带着您,经常到市里逛逛,有个五六趟,保准就好了。”
外婆听了直摆手,“算了算了,还五六趟!一趟都坐不得了!”
佳慧和冯小河结婚这么多年,这还是两位老太太第一次见面。在进行了必要的社交后,老人们才各自歇息。晚上佳慧挨外婆睡,方便照顾老人起夜,冯小河则带着七宝,跟奶奶挤一床。如此歇了两晚,外婆才终于恢复了元气。
等外婆睡了,佳慧就抽空把相机的照片上传到电脑,稍作整理,到海角论坛注册了账号,发了一个帖子,叫作“回到乡下的那些事”,这两年论坛里很流行“****的那些事”这种标题,佳慧也不能免俗,然后,她把改造房屋、改造老家具的照片配上文字,上传了一部分。
在海角论坛发贴只是个开始,她又转手在大眼博客上注册了账号,名字就叫“七宝的乡村生活”,——这年月大家都在用电脑上网,因此时下流行的是图文并茂的长博客,叫做部落格,而且这还是各家博客群雄并起、争霸天下的年代。
谁能想到,只是区区几年之后,大眼微博就一家独大,尽享互联网经济崛起的红利?
佳慧想得倒是很开,她写博客,主要是为了记录生活,如果能顺便赚一波流量就更好。要知道,绝大多数国人都有个种田梦,前有陶渊明后有李小七,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刻在很多人的骨髓里的。佳慧自己不也是这样吗?更何况她本来就是学编导的,对镜头和审美都有自己的要求,文字水准也不错。有了这几样,还愁出不来好内容吗?有了内容,又还赶上了好时机,在互联网经济刚刚崛起的当下,资本还没入场,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对前景佳慧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当然流量不流量的,那都是以后的事,现在她迫切地需要找点小钱来花花。上辈子她挣外快,主要是靠写影评,后来甚至因为发的影评比较多,还有编辑联系她出过一本书。投稿这种事,一回生二回熟,上辈子的经验和文章拿过来直接用就是。既然是重生,总要有些额外的好处,自己抄自己的文章总没问题吧?
佳慧学的是编导专业,看电影拉片子乃是必备的学习技能。一部电影翻来覆去看个几十遍,导致她活了两辈子都还印象深刻。那时为了向各种纸媒、公众号投稿,她也曾熬夜奋战、抓破头皮,现在看来,那些夜并没有白熬,这时稍加回忆,从前写过的标题和内容,甚至一些具体的句子都涌进了脑海。趁着还有印象,她赶紧地把上辈子写过的影评列了个表,在电脑上敲敲打打地回忆出两篇来。又上网搜索了几个编辑的投稿邮箱,把两篇文章发出去,就上床睡觉了。
这些活儿都是她晚上干的,白天他们要忙更重要的事。漫水桥的房子收拾干净后,冯小河和佳慧用三轮车一趟趟搬东西,把物流运回来的家具重新组装了起来。一楼堂屋的大厅摆放了他们过去的两组布艺沙发,浅咖色的2+3,简洁经典款不易过时,虽然用了快十年,看着仍很温馨。沙发对面是电视墙,八仙条案改成的电视柜放在那里稍嫌小,以后买个小立柜放旁边就好了。越过客厅,里面就是餐厅区,放着他们带回来的餐桌椅。桌子是可收缩的,折起来是四方小桌,拉出来后成了可坐八九人的圆桌,也能暂时满足小范围聚餐的需求了。
一楼朝南的房间,因为阳光足、通风好,是给两位老太太住的。里面现在还空空如也,只有一间房里放着佳慧亲手修补好的三门衣柜。北边的房间是客房,也暂时空着,等有了钱买点家俱摆进去,方便姑姑带苗苗住两晚。组装好的家俱大部分都放在了二楼。
二楼的大厅也是一分为二,靠后窗的地方改成了书房,放着书架和书桌,坐在书桌前,抬眼便是窗外的树林,满目皆是清凉的翠绿;靠阳台的厅里则放着七宝的玩具收纳柜、玩具桌。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玩耍、看书,以后买张桌子,也能在这里写作业。南边两间房是一家三口的卧室,床和衣柜都是以前海市买的,组装好了就行。北边的那间卧室,里面砌了置物架,方便收纳各种换季衣物和棉被。
佳慧和冯小河的动手能力都很强,但也花了两三天时间,才陆陆续续把各种家具都组装好。以前的书桌和柜子大多是白色或原木色,放进现在的家里毫不违和。看到空荡荡的房间一点点摆上家具,两个人的心情都很雀跃。
他们俩的卧室是挨着书房的那一间,窗户开在南墙。趴在窗台上望出去,能看到南坡、溪流和对面的山坡。入眼是蓝天、白云。微风吹拂进来,山是绿的,水是亮的,人的眼睛仿佛都被水洗过一遍似的。
七宝的房间就在隔壁,这间房的光线更好,南墙和西墙都有窗,西墙的窗户外面就是阳台,还能看到晒谷坪、门前的大樟树,以及远处的山峰和天空。就是阳台上现在还光秃秃的。佳慧决定,以后要在那里种很多花草,七宝躺在床上,就能把每个季节的风景都尽收眼底。
外婆的身体复原后,佳慧用三轮车载着两位老人,到漫水桥的房子里参观。隔着院墙外婆就开始感慨:“好大一片菜园子,这都是你们的?”
“好粗的两棵樟树!夏天乘凉怪方便的。”
“好宽敞的台基,这儿就只住着咱们一家?”
“后面的山怪深的,不会有什么野兽跑过来吃咱们的菜吧?”
……
在佳慧布置新家的这两天里,两位老人已经逐渐熟悉了起来,这会儿她俩手牵手,相互搀着上了半坡的台阶。在参观了明亮的厨房后,外婆对灶台、操作台面都极其满意,唯有那个厚重的长桌,她亲手摸过后,隐晦地问佳慧,怎么没刷个好看点的颜色。现在的原木色看着有点“白生白眼的”,估计不太符合她的审美。
之后,两位老人在卧室的分配问题上很是推让了一番。其实两间房大小都差不多,只不过前面的房间靠晒谷坪,多一扇窗户,光线更好。最后奶奶犟不过外婆,选了前面那间屋,又问佳慧:“啥时候去我那边搬床搬柜子啊?”
过了一天,他们拖老携幼,组团去了奶奶的老宅。过了茏山镇再往山里走十来里路,就到了奶奶住的村子。村庄在水泥路边,沿山住着二十多户人家。姑爹找人借了两辆大三轮,他和冯小河各开一辆,载着大家在老宅前停了下来。刚下车,旁边就围上来几位邻居,纷纷跟他们打招呼。晒谷坪上顿时热闹起来。
“王婆婆,怪不得这一阵都没看到您,原来到宝娟那儿去啦?”
“家里来了这么多客!哟,小河也带孩子回来看奶奶啦?……”
老宅是三间大瓦房,外加厨房和烤火房。以前的大部分春节,佳慧和冯小河都是在这个小山村度过的,对房里的布置都很熟悉。堂屋左右各有一间卧室,里面的床和衣柜都是冯小河工作后陆续添置的,不算旧,正好搬过去给两位老人用。还有什么小方桌、木椅和条凳,但凡在新家用得上的,都装上拖过去。几位乡邻也过来搭手帮忙,边抬家具边热情洋溢地打听情况。
“这是要搬去小河家住?小河,你们的房子修在哪里……”
“听说你们接了胡春平的香菇厂?城里工作就那么不要啦?可惜了的……”
“王婆婆,孙媳妇亲自接您去享福,还是您命好哦……”
家具太多,两辆车放不下,姑爹和冯小河便先跑了一趟。邻居们渐渐散了,奶奶她们便进屋去收拾衣服被褥。佳慧熟门熟路地朝屋后走,七宝和苗苗两个小尾巴紧缀在后面。他们在杂物间门口停下来,佳慧推开门,两个小脑袋便探进去。
“好黑!”
“哇!蜘蛛!”
两个小女孩惊叫着跳到旁边,又相对着哈哈大笑。佳慧进了门,就见里面靠墙摆着些旧木板、老木头,她搜索了一圈,在墙角看到了落满灰尘的两个樟木箱。
“苗儿,帮大妈拿块抹布来!”她蹲在箱子旁边喊。
苗苗清脆地应了一声,外面叭嗒叭嗒响的一连串脚步声远了,不一会儿又近了,苗苗跑进来,把抹布递给她,“大妈,给!”
佳慧用抹布把箱子上的灰尘擦了擦,搬到了堂屋。大姑从房间出来看到了,诧异地笑:“在哪儿翻出来这个老古董?旧成这样了还准备搬过去啊?”
大家都围过来看,奶奶充满感情地向外婆介绍:“这两个箱子只怕有六十年了,是我的嫁妆,我的爹找村里陈木匠打的。那时候陈木匠是我们这里手艺最好的,你们看这箱子到现在都没散架。”
“大太太,嫁妆是什么意思啊?”苗苗问。
“嫁妆啊,”奶奶听了直笑,“就是姑娘家结婚的时候,娘家给准备带到新家使用的东西。我们那个年代,就时兴陪些箱子啊、柜子啊这些家具。放在新嫁娘房里,红彤彤可喜气了。”
“可不是!”外婆补充:“还有洗脸盆架子,老柏木箍的脸盆脚盆。仔细些的人家,这些老物件能管几代人……”
姑姑也饶有兴致地参与了讨论:“到我们那个年代,就时兴陪嫁缝纫机了。我回去找一找,那个缝纫机只怕还找得出来,……不过佳慧,你把奶奶的嫁妆箱子拖出来干什么?”
“我修一修正好当茶几用。”佳慧说:“客厅还差一个茶几。”
“箱子怎么好当茶几?那不丑么?”奶奶诧异了,“实在不行,去村上找陈木匠打一个去。”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