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安祁打发人去给俞嬴再送些醓醢。令翊知道了,说他亲自去送。
青云小声问安祁:“仲兄是不是心悦先生?”
安祁推她脸,嗔怪:“你小孩子,知道什么心悦不心悦的?”
青云撇嘴,接着跑去看那只蝴蝶了。
安祁却看着令翊匆匆而去的背影笑了,与旁边的老仆妇道:“长嫂说翊是傻鹿,如今这傻鹿也终于长心思了……”
老仆妇也笑了。
“傻鹿”再次到俞嬴府上时,俞嬴正歪在席子上看书。
听说令翊来了,俞嬴穿履出来迎他,还没出门,他已经走了进来。
两人实在太熟,迎不迎的,倒也没什么。
令翊说婶母让送醓醢来,已经让人抬去庖室了。俞嬴谢他,又笑道:“何用将军再跑这一趟,随意找个什么人送来就是。”
“先生这是跟我也要撇清?”令翊看她。
他这是接着就白日间的话来“问罪”了。
俞嬴无奈一笑,正想说什么,却听令翊叫她:“明月儿——”
俞嬴抬眼看令翊,这是他头一回叫自己的名字。
“我很是羡慕犀他们。”令翊道。
黄昏时候,屋里略有一点暗,他背着光站着,脸看起来格外温和,也格外认真。俞嬴看着令翊,令翊也看着俞嬴。外面有仆妇侍女们的说话声,屋里却很是静谧。
俞嬴先笑了:“将军以后可是要做上将军的人,给我来看家护院?我们燕国贤才再多,也不能这样浪费。”
令翊坐下,也换了别的事来说:“先生小时候真的那么皮吗?捉虫喂鸟,钓鱼捕虾,还逗弄小犬……”
“皮——”俞嬴拉长音,“老师说从没见过我这般顽劣的……”
侍女叶进来点上灯,端上蜜浆,又退下去。
俞嬴与令翊说起自己幼时的事,声音轻快。令翊看着她,时常被逗笑。俞嬴在心里叹口气,自己不是什么好人,限度本就不高,他总是这样傻乎乎地往上撞,哪天自己兴许真就不讲道义……
冠冕印玺还没制好,燕侯以俞嬴为太傅的喻令先到了。太傅,三公之一。为示郑重,燕侯遣来传令的是公子举。除文书外,公子举带来的还有与太傅身份相合的车驾和佩剑。
俞嬴去见燕侯。
燕侯迎她,君臣相对行礼。按惯例,俞嬴推让辞谢太傅之位。燕侯道:“太傅就别推辞了。这固然是为了酬太傅功绩辛劳,也是为了我们接下去要做的事。身份低了,压不住……”
俞嬴笑,燕侯这样实诚地说出来,自己倒真不好再接着客套。
俞嬴笑道:“今日君上说话,格外像某个人。”
燕侯知道她说的是谁,笑道:“明简其人,果然大才。寡人已经拜其为上大夫,让他与太傅一同做事。”
做什么事?自然是筹谋怎么强国兴邦。
几年前俞嬴初见还是太子的燕侯友时,曾就此给出些泛泛的建议,此时真地要做了,便不能那般泛泛,诸般事宜中先挑着最紧要的来做。
于修内政,最紧要的便是改革田地赋税之制、鼓励农耕。
从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各国都是井田制。但后来私田越来越多,公田却往往荒芜。早在二百余年前,管仲便在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也实行初税亩之制,说法不同,实施起来也有些差异,但总地说来便是打破从前的井田之制,公田私田率皆收税。前些年魏文侯启用李悝变法,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则更细化之,并加了许多鼓励农耕之法。
从前燕国也跟风实行了类似税制,却是实行得很不彻底。如今从旷野中走,能看到大片荒芜的公田。俞嬴猜,上一次丈量燕国全国土地或许是一二百年前,甚至更久远……
与中原各国比,在农耕上,燕国本就差一些。燕国居北,天寒的时日长,特别是燕东北,一年里倒有小半年是冷的,不利谷物生长。稼穑之事,主要在燕南。如今燕南,土地荒废的荒废,不入税的不入税,燕南又邻近齐国赵国,不知道什么时候齐国又会伐燕……
靠着这点地方,仓廪中入这点粮食,若有水旱虫诸灾,拿什么赈济灾民?有敌来犯,大军吃什么?齐国有去年那样的雨灾,燕国自然也有各种灾荒,近些年齐国常常犯边,更不要说东胡的劫掠,燕国还能如现在这样撑着,说出去还是个万乘大国,俞嬴觉得,这得说一句“老天垂怜”——也或者是“召公保佑”。
俞嬴心里说得刻薄,嘴上要客气得多,然而再客气,事情就摆在那里。燕侯友不是不知道这事的重要,但多少年都这样糊弄过来了,此时听俞嬴说,后背出了一层冷汗。
鼓励农耕,改革税制,打破公田份田私田界限,按田亩和土地肥瘠入税,已势在必行,不然别的无从谈起。
但改革税制这种动人财货的事,搞不好是真地会出人命的。
燕侯正色道:“太傅尽管行之。若有人敢动太傅,便是动寡人。”
俞嬴笑:“倒也不用上来就干戈尽现,先从‘相地’和鼓励农耕开始吧。”
第94章 城郭狐谶起
相地者,相其肥饶硗薄,丈量地亩之数,以作为日后收税的依据。
燕侯固然没有“干戈尽现”上来就说改革税制,朝中却也没有傻的,听说“相地”,不少人都猜出这是要动土地赋税了。
掌管版籍田土的为司徒。如今的大司徒是燕侯最小的叔父燕音。燕音四十余岁,身强力壮,前两日还跟人赛马,一听要相地,立刻病了,且病得起不来床。从前的小司徒郭集倒是没“卧病”,但看他满脸苦笑“唯唯”的样子,便知道这事依靠他不得。能做事的唯有新任小司徒皮策。
俞嬴提醒皮策出门一定要多带从人。皮策笑着谢她:“太傅总怕策折在这些事中。”
他说“总”,指的自然是从前在齐国的时候俞嬴提醒田向护着他一些那事。
俞嬴道:“整治内政,咱们在燕国比齐相在齐国还要更难一点。几百年前,管仲就已经在齐国改制过了,由是齐桓始霸。齐相所为,固然不全是重修旧政,却可打着重修旧政的名头,阻力要小得多。燕国从分封到如今,虽小打小闹地跟风做过一些革新,但总地说来行的还是‘祖宗之制’,咱们要做这打破‘祖宗之制’的人,其艰难不想也可知道。”
“齐相是田氏宗亲,跟着先齐侯多年,素来有威望,”俞嬴摊平自己的手,“俞嬴亡国之人,初来乍到,又是女子……”
皮策看着她。
俞嬴话音一转:“我的意思是,我或许没法像田向那样护住先生,但祭台上,俞嬴会躺在先生身边。”
皮策笑起来。
过了片刻,皮策道:“策知太傅为何效力于燕。太傅习儒墨之学,尚仁义、尚非攻兼爱,燕国力弱,常受侵伐,太傅想安这一方黎民,想兴盛燕国,使之不再为他国所欺。
“策不同,策习的是刑名法度。一个有明君、急需变革的国家,正是策的用武之地。让策九死不悔的,不是燕国,而是心中之道。为之躺在祭台上,策脸上也是带笑的。”
俞嬴微笑,自己与皮策的“道”有所不同,如今却殊途同归,他日或许也会有分歧,但那是他日的事。
俞嬴道:“躺在祭台上还笑?我躺在祭台上,肯定阴沉着脸,还不时吐舌翻白眼儿,让那些害我的人看一眼就成宿地做噩梦。”
皮策笑:“没见过太傅这样不正经的女子……”
俞嬴反过来嘲笑他:“明简你正经的女子也没见过几个吧?”
皮策无言以对。
俞嬴笑起来,皮策也无奈地笑了。
俞嬴知道皮策未娶,只以为他如一些贤者士人一样,把家小看成“家累”,故而一直没成亲。却不知道,皮策父母皆亡,服丧毕,其叔伯长辈正给他操持这事呢,他顶撞了魏侯……好不容易平稳了,再寻别家,他又被魏侯贬了。等他再回都城,长辈们重提此事时,不多久他又被罢了官,后来干脆离开了魏国……皮策之未娶,就像一波三折声声辛酸的一首怨男之曲。
两人胡扯几句,气氛松弛下来,便重又说回正事。
俞嬴与皮策说了整治内政上齐国与燕国的不同,也说了自己和皮策与田向的差别,她没说的是作为燕臣在齐国行事与在燕国行事的区别。
在齐国以“破”为主,什么阴谋诡计都能用,不用收着力道。
在燕国也要“破”,目的却是“立”,这“破而后立”比单纯的“破”要麻烦得多,不能什么手段都使,不能像在齐国那样快意恩仇,得瞧着火候,收着力气,不能弄得溃崩四散……
燕侯、俞嬴、皮策要破而后立,也有人想“破”他们。
燕侯在朝上说诸国形势,说燕国困境,说粮储之重,然后提出“相地”,却没说“相”完赋税怎么改,群臣只能猜测,那些有反对之心的便如射箭找不到靶侯,一时无法当面反对。
不能当面,只能背地里做些什么。
五月间,皮策带着手下诸人从武阳都畿开始相地。时日不多,都中便起了传闻,说有狐鸣。狐鸣曰:“女入朝,社稷摇;女来邦,家国亡。”
城郭内外,听到狐鸣的不止一人。据听者说,那狐鸣凄厉至极,不用听清叫的是什么也知道很是不祥。还有见过那狐狸的,有的说是赤狐,有的说是玄狐,可见叫出这谶言的不是一只狐狸。
一时武阳城中议论纷纷。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1其实周人也不遑多让,从周王到诸侯各国,朝中都设有卜官,征伐、祭祀、荒孰、婚嫁、丧葬什么都要卜一卜。
对谶言,君臣黎庶,大都也是敬畏相信的。便是最“敬鬼神而远之”的儒者们,说起周宣王时的谶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2说起幽王与褒姒,谁不警惕感慨?
自然,也有不信邪的,比如俞嬴。前次去游说魏侯会同燕国一同伐齐时,她就很无耻地随口编了个童谣哄魏侯:“魏赵韩,一生三;三晋起,终归一。” 又胡扯了什么上天有所示,多令星宿下凡,化为小儿,造作谶谣的一篇鬼话。
如今有同样不信邪的用同样的办法来对付她了。以俞嬴看,“女入朝,社稷摇;女来邦,家国亡”这狐谶编得忒不走心,还不如她那随口说的“一生三”呢。
但谶谣这东西,重要的本也不是美不美,有没有韵味,皮策那般忙,还专门就此事来找俞嬴。
俞嬴笑道:“我大约得罪了狐狸祖宗,弄得全武阳的狐狸都跟我有仇一样。”
看她神色,皮策便知道她有应对之法,也就放心了:“太傅自己小心着些吧。” 又说了一阵子公事,皮策便告辞离开接着去忙他的。
对付谶谣,俞嬴确实有办法,且不是一个办法。比如以谶谣破谶谣,弄得各种谶谣满天飞,但那是“破”的办法,不适合如今,不适合在燕国。
那便——像个棒槌一样硬破吧。
哪想,有人抢着当了这个“棒槌”。
***
全城都议论纷纷的事,朝臣们、相邦燕杵乃至燕侯自然是都知道了。
燕杵皱着眉。
其手下的小宰大夫江临面带忧色地道:“事关社稷安危,这种事是不能等闲视之的。”
大夫历巨也对燕杵道:“巨早就说‘毋使妇人与国事’是有道理的,如今天降不祥,奈何?”
燕杵之幼子燕渡道:“从来也没听说过一个女子上朝理政的,君上还以她为太傅——”
燕杵斥责他:“这里有你说话的地方?”
燕渡悻悻闭嘴。
江临和历巨都劝燕杵,燕杵去见燕侯。
燕侯哭笑不得:“您怎么会也信这种东西?”
燕杵正色道:“从前宣王时的谶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预伏褒姒之祸,还有晋假途伐虢之谶,当年齐国田氏的凤凰之谶,都应验了。这是上天之示!”
第95章 令翊的办法
相邦燕杵以“谶谣为上天之示”劝谏燕侯,燕侯则说“家国大事,岂能惑于畜言兽语无稽之谈”,伯侄再次识见相左、不欢而散。
江临等来探问,见燕杵神色,便知道燕侯未纳相邦之谏,也都摇头叹息。
江临与历巨出了燕杵宅,历巨笑道:“上大夫此计妙甚。巨再找上将军多借些敏捷士卒,让他们在城郭内外多多地行事。此时相邦劝谏,君上不听,到时候城内外人心惶惶,群臣都劝谏,难道君上还能不听?”
江临点头:“仲直嘱咐他们小心些。”